泥塑也被稱為“彩塑”,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古老的、常見的民間藝術,其特點是造型與彩繪結合完成整體形象,塑造造型時必須有彩塑的實施考慮,形體塑造要比一般雕塑概括,有“三分塑、七分畫”之說。
泥塑主要是用細質的黏土、沙子、棉花等混合物來雕塑,要經過多次的干后修補,用膠水裱糊上一層棉紙,再涂抹上一層白粉膠色,然后畫上需要的各種顏色,最后涂抹上一層油以保護彩色的鮮艷。中國的泥塑多為彩色,并且大多體現在佛教造像藝術上,典型的泥塑有唐代敦煌石窟、宋代晉祠、明代山西平遙雙林寺、濟南靈巖寺、清代天津泥人張等。
宋代晉祠中的彩塑雕像,在圣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,除圣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后來增補的外,其余都是宋初原塑。在大殿正中幔帳內的圣母,頭戴鳳冠,面部靜謐慈祥,雙腿盤坐在木制的方座上,一只手放在胸前,一只手放在腿上,手指隱在袖內,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,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,彩塑侍女個個塑造得面目清秀、圓潤俏麗、從容自若。這些待女各自都有比較鮮明的個性,并顯示出不同的氣質風韻。有的像是在招呼微笑,有的似乎在竊竊私語,在這些彩塑待女身旁幾乎能感到她們的呼吸和脈搏的跳動,仿佛聽到年輕侍女們的娓娓低語。這些彩塑表達了宋代青年女性的生活和情感,也體現了宋代雕塑注重對人物心理刻畫的藝術特點。
濟南靈巖寺彩塑羅漢像,位于長清區萬德鎮靈巖寺主體建筑千佛殿內40尊彩塑羅漢分布在四周的臺座上,均為坐姿,高約150米。其中27尊為宋塑,13尊為明塑。其形休比例、相貌不但符合一般人體生態,而且具有山東人強壯魁梧的特征。衣著表現手法簡潔疏朗,衣飾卷褶自然。這批塑像塑造精湛,神態生動,栩栩加生,是研究我國佛教史、雕塑史和美術史的珍責材料。